今年“双节”假期,全国各地的体育赛事活动纷至沓来,成为“假日经济”中极具增长潜力的亮点之一。

在上海,多项国际顶级赛事接连上演,包括2025上海劳力士大师赛、世界赛艇锦标赛、F1H2O摩托艇锦标赛中国上海大奖赛、国际马文化周、8小时耐力赛等;在北京,中网赛场激烈比拼吸引了无数观众;在四川,“川超联赛”掀起全民参与的足球热潮;在海南,环岛旅游公路自行车赛的选手们迎风出发,为假期增添了新的活力。
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,这个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,全国共举办超过2.9万场文体旅融合活动,“观赛+旅游”“参赛+旅游”等类型的活动达43%,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个百分点。
赛事IP持续升温
“太值了,一个晚上就看到了德约科维奇和辛纳的对决,满满都是回忆!”10月8日,一位观看2025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球迷这样表达自己的喜悦。在北京,中网公开赛与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大满贯赛强势举办,不仅赛场上激战正酣,也点燃了人们的观赛热潮。
体育赛事正逐步深入本土市场,而如何培育自主IP吸引更多关注成为行业焦点。在赛事产业中,IP的建立和后续运营被视为核心环节,力盛云动(上海)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马笑提到,自主打造赛事IP,不仅能带动品牌效应,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。作为一个百年赛事,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今年首次在上海青浦开赛,并带来了许多创新环节,包括增设性别融合项目及残健融合竞技,这些尝试为赛事注入了更多包容性和创新性。
同样是在上海,10月6日至8日期间,自主赛事IP——上海8小时耐力赛热闹开赛。这项赛事由力盛体育运营,而公司也计划将旗下如CTCC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、CKC中国卡丁车锦标赛及高尔夫中巡赛等多项活动推向更多地区。
“第二现场”焕发新魅力
围绕体育赛事展开的延伸消费,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潜能。在比赛现场,观众消费热度居高不下。例如,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期间,纪念品商店内多款产品持续热销,不少受欢迎的周边一度售罄。一位观赛的消费者表示,特意提前抵达赛场就是为了购买心仪的商品。
不仅如此,“第二现场”也正成为新消费场景的突破点。在上海静安区茂名北路,巨型屏幕直播吸引了大批观众,人们在露天广场共同观赛,形成了别样的网球文化氛围。许多附近商家客流量大增,某餐饮店的工作人员表示,“双节”期间,门店客流相比平时至少增长15%。类似的,南京白马生活广场精心打造“苏超第二现场”,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活动及优惠政策提升消费规模。
此外,赛事门票的附加价值也被进一步开发。在北京首钢园区,观看WTT大满贯赛的观众可以凭门票享受园区商圈的多项优惠;湖北潜江用赛事门票联动特色美食;陕西西安则通过“票根”关联消费推动赛事宣传;在上海青浦,世界赛艇锦标赛观众的门票可解锁购物、餐饮、住宿等200余项权益。

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表示,体育经济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引擎。今年上半年,电商平台体育用品零售额突破2100亿元,同比增长近20%,这一增长率在消费品种中表现亮眼。体育与文化、旅游及健康产业的深入融合,促使“体育+”新业态的蓬勃发展。从市场趋势来看,中国的体育消费仍蕴藏巨大潜力。